湖北小曲是國家級非遺項目湖北四大曲種之一
為眾人傳唱、喜愛
在襄陽一帶
百余年間
茶樓、酒肆、會館中
隨處可聞“襄陽小曲”
襄陽小曲與襄陽地方語言的韻味結合緊密
唱腔豐富、曲牌多樣
內容多表現市民生活與民間傳說
具有強烈的地方色彩
承載著百余年間
襄陽本土文化的變遷

孫秀珍(中)、徐學榮(右)、張燕鸝表演襄陽小曲。張亞婷 攝
今天
就讓我們跟著
襄陽小曲非遺傳承人孫秀珍
去認識襄陽小曲
民間說唱源遠流長
襄陽小曲
是襄陽市土生土長的地方曲藝品種
最遲形成于清道光十八年
距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
襄陽小曲是以唱為主,音樂性強的曲藝品種,因流傳于漢江中游的襄陽市及所屬各縣(市、區)而得名。襄陽小曲作為民間說唱藝術,自形成之初,就是民間藝人的謀生手段。新中國成立前,作為民間藝術,襄陽小曲不被統治階級接受,全靠藝人群體口傳心授,不見經史,不入典籍,其起源、演變、形成、發展的過程,現在只能依靠藝人群體的口耳相傳加以整理。
襄陽小曲在我市有著極為深厚的群眾基礎。據襄陽小曲非遺傳承人孫秀珍回憶,幼時,母親總是邊做家務活邊哼唱著襄陽小曲。唱詞中有理發、補缸、挑擔子等內容,可見襄陽小曲非常接地氣,在百姓中流傳很廣。
1934年前后
襄陽小曲藝人曾以賣唱為生,襄陽城區每晚都有十幾個班子演唱。新中國成立前,襄陽小曲的發展歷史,實際上是藝人們浪跡江湖的血淚史。他們以賣唱求衣食,終年顛沛流離而不得溫飽。
1958年
襄陽縣(今襄州區)文化主管部門于1958年、原襄樊市文化主管部門于1963年進行組織和挖掘,這樣,襄陽小曲進入了官方視野。
1964年
老藝人舒左倫被聘請到原襄樊市說唱團,進團帶徒,成為襄陽小曲進行官方、民間雙線傳承的開端。民間藝人與說唱團成員共同努力,不僅培養了一批襄陽小曲的表演人才,還創作移植了大量作品。
1966年
隨著原襄樊市說唱團的解散,襄陽小曲面臨消亡。
題材廣泛內容豐富
襄陽小曲的曲目題材廣泛內容豐富
市藝術研究所原所長董治平曾介紹,他們前后兩次搜集的曲目有《水漫金山》《十二月花名》《哭長城》《十不全》《倒貼》《玉美人得病》《張生跳粉墻》等48個。從這些曲目看,襄陽小曲所表現的大都是市民生活與民間傳說。
襄陽小曲的代表性曲牌有30多個,如香花調、剪靛花等。
據董治平先生所載,這30多曲牌有個明顯的共同點,那就是它們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。
如陽調這個曲牌,與襄陽地方語言的四聲平仄、韻味十分吻合。襄陽小曲擁有的曲牌也具備一曲多用的功能,比如,同是剪靛花,在《玉美人得病》《告陽狀》《放風箏》等不同唱段中,就能適應不同人物,不同情節,不同情感的需要,準確地表現悲、怨、歡快等不同情緒。
襄陽小曲傳統的演唱方式主要是自拉自唱,一個人即可。藝人舒左倫曾回憶,也有合班子演唱的,稱為“搭伙”。
二人對唱
則一人操琴,一人打板(或敲碟子)
三人同臺
則一人操琴,一人打板,一人敲碟子
若有更多人“搭伙”
則增添月琴、琵琶等伴奏樂器
對于增添樂器一事
往往無嚴格規定
襄陽小曲流行地區集中,藝人以本地人為主,沒有流派之分,但因師承、造詣、生活經歷等不同,藝人的風格也各有不同。
較有代表性的如紀國銀,演唱風格古樸,行腔徐緩、平直,有從容不迫之感,這與他師徒三代長期在農民中演唱有關。
舒左倫演唱生動活潑、優美輕松,行腔富于變化,善于根據人物、情緒的需要,采用不同的唱法,這與其多在城鎮演唱,而且有更多機會吸收姊妹曲種之所長有關。
挖掘傳承迫在眉睫
孫秀珍1947年生于湖北襄陽,1963年考入原襄樊市曲藝隊(后改名為襄樊市說唱團)。
1965年,孫秀珍第一次聽舒先生演唱,特別震撼——一人就是一臺戲,自拉自唱,堪比千軍萬馬。舒先生開口一唱,嗓音是那么清脆,聽起來是那么圓潤、高亢。舒先生在塑造不同人物的時候又用聲腔上的變化,把每個人物都刻畫得栩栩如生。
自此跟隨原市文化局聘請的盲藝人舒左倫先生學習襄陽小曲。
通過大家的努力,原市說唱團讓襄陽小曲再現生機,演出了新創編的《改邪歸正》《張鐵嘴改行》《一匹次布》等。其中《一匹次布》參加1964年全省專業曲藝調演,獲得了優秀獎,被當時的湖北省電臺錄制并播出。但原市說唱團解散后,孫秀珍被調入一家造紙廠當工人,其他團員也都轉了行,襄陽小曲慢慢淡出大眾視野。
直至上世紀80年代,孫秀珍被抽調演出,表演襄陽小曲《彭總游園》,在一次全省群眾文藝演出中獲獎。上世紀90年代,又受到了中央電視臺“走遍中國”欄目的邀請,錄制了襄陽小曲中幾個經典曲牌的唱段,又讓大眾重新認識了襄陽小曲。

孫秀珍(右)表演襄陽小曲,徐學榮(左)二胡伴奏??资嫖?攝
2000年開始,孫秀珍與老伴徐學榮(琴師)經常在市區各廣場上表演,靠襄陽小曲來自娛自樂,豐富退休后的生活,引得圍觀群眾紛紛發出贊嘆。
2019年
襄陽市非遺保護中心工作人員與
市曲藝家協會副主席張玉慧
找到孫秀珍
希望將襄陽小曲傳承下去
襄陽應該有屬于自己的曲藝文化
襄陽小曲經過百余年歲月的洗禮
是襄陽歷史文化的標識之一
自此,孫秀珍與老伴開始系統回憶唱過的曲牌、曲目,同時找老同事進行回憶、整理。
創作、導演許多新編節目且曾擔任襄陽小曲藝人輔導員的董治平先生,提供了收集、整理的文字資料。
張玉慧也到處打聽,尋找襄陽小曲的圖文資料、視頻資料等。
目前,孫秀珍與老伴已經整理出5個曲目,全部形成了文字、曲牌、曲譜,有了這些資料,部分襄陽小曲就可以永久保留。
但孫秀珍表示,她和老伴年紀大了,想趕緊找好傳承人。
首先
襄陽小曲必須由襄陽人來唱
才有味兒
其次
傳承人還要有曲藝功底
目前,襄陽市藝術劇院的張燕鸝和吳芳在學唱襄陽小曲,同時孫秀珍夫婦也在市藝術學校教學生們唱。
“一有演出機會
我們就登臺展示襄陽小曲
堅持的緣故
我想
是因為我們愛襄陽
想為襄陽留住一點文化記憶?!?/p>
正是這些老藝術家們的堅持
才讓襄陽小曲得以流傳
襄音未滅,傳承未歇
向非遺傳承人們致敬
來源:襄宣在峴